1911年西安起义,陕西冷娃高呼秦腔破满城,复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
辛亥革命中的陕西冷娃:西安起义始末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烽火。在这股革命洪流中,素有三秦大地之称的陕西迅速响应,其中西安起义的壮烈程度尤为瞩目。
陕西自古民风彪悍,青年被称作冷娃——这个称呼源自他们平时看似木讷,战时却勇往直前的性格。抗战时期就有八百陕西冷娃宁死不屈、投河殉国的壮举。这样的血性,注定让西安在革命浪潮中不会沉默。
10月22日黎明,三十多位来自同盟会、哥老会等组织的义士秘密聚集在西郊林家坟。这些平日神出鬼没的江湖豪杰,面对真刀真枪的战斗却犯了难。关键时刻,众人推举新军将领张凤翙为领袖。这位留日归来的秀才将军毫不推辞,当机立断:事不宜迟,今日午时便起事!
起义军定名秦陇复汉军,首要目标锁定清军军火库。哥老会好汉们各显神通:有人佯攻正门吸引注意,身手敏捷的则翻墙入内,用石块砸开锁链。当一箱箱枪械被运出时,起义如野火般蔓延开来。
当时西安驻有号称两万八旗军,实际能战者不过六千。更妙的是,这天恰逢周日,清军军官大多回家休假。起义军势如破竹,很快就控制了外城。唯独内城满城成了硬骨头——这里聚集着五千旗兵和他们的家眷。
展开剩余45%守将文瑞使出一记狠招:驱逐所有汉人居民,烧毁汉人房屋。这一手不仅断了起义军内应,更激化了民族矛盾。12月23日的总攻异常惨烈,起义军先用草盾火攻城门,后又以铁镐破墙。当清军诈降计谋被识破后,最终在锄头铁锹的敲击声中,一段城墙轰然倒塌。
巷战中的仇恨彻底爆发。受《扬州十日记》等反满著作的影响,加上哥老会成员的复仇情绪,城内出现了针对满人的无差别攻击。最终约三千满人殒命,其中不乏妇孺。这种情形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光复中并不罕见,直到孙中山紧急下达封刀令才得以制止。
光复后的西安面临清军疯狂反扑。潼关争夺战持续三月之久,三易其手。张凤翙最终守住了革命果实,被推举为陕西都督。但他在袁世凯称帝时的妥协,成为其政治生涯的污点。晚年他拒绝追随国民党赴台,隐姓埋名在兰州行医,直到新中国建立后重返政坛。
这场起义中,既有冷娃们的热血豪情,也有民族矛盾的惨痛教训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革命洪流中的荣耀与阴影,成为理解辛亥革命复杂面相的重要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